新闻焦点

2012年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作者:  来源:admin        发布日期:2012-07-20  浏览次数: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作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机理、作物与病虫互作机理、作物抗逆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等四个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提升我国作物逆境生物学研究水平,为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现已具备开展作物逆境生物学相关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在建设期内,实验室还将进一步补充完善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为了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提升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特设立开放基金,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热忱欢迎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有意申请者可向实验室索取申请书及申请指南,亦可登陆实验室网页下载申请书。
    一、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本年度拟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为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旱区作物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机理、旱区作物与病虫互作机理、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等四个方向,凡符合下列研究内容的课题,均可申请。
    1.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
    以旱区粮油、果树等作物及其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为对象,围绕抗旱、耐盐碱、抗病虫、抗寒及优质高产等性状,进行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抗逆鉴选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分析揭示作物抗旱、耐盐碱、抗寒、抗病虫以及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2.作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机理
    以旱区作物面临的干旱、盐碱、低温和高温等非生物逆境为主攻点,以旱区作物为材料,从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遗传与表观遗传、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系统深入研究作物适应与抵御非生物逆境的机制,揭示非生物逆境对作物致害的机理,阐明作物感受、抵御与耐受逆境的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调控网络,探索提高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的策略和技术。
    3.作物与病虫互作机理
    针对旱区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重大病虫危害问题,以粮食、果树、蔬菜作物主要病虫为主攻对象,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生物学水平研究其发生规律、病虫与作物的互作关系,揭示作物病虫致害的机理、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病虫与作物互作的遗传基础以及环境因素对病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4. 作物抗逆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
    围绕抗旱、耐盐碱、抗寒、抗病虫等重要性状,探索创制小麦、玉米、小杂粮、苹果、葡萄等作物抗逆种质和新品种设计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运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创制抗逆新种质。
    二、申请条件
    1. 凡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助研以上职称的国内外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请,原则上不受理在读博士生的申请。
    2. 申请课题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申请者在所申请的领域内已具有足够的研究基础,申请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课题指南范围,并与实验室相关团队有密切的联系。
    3. 每项课题申请经费额度为5-10万元/年,执行年限为1-2年(可申请延长)。批准的开放基金课题,须依托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团队开展工作。
    4. 遵守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要求。
    三、申请程序
    有意申请者可从网站下载申请书,或向本实验室索取,并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申请者将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一式6份,于9月5日前寄至本实验室,并将电子版(Word或PDF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定邮箱。
    申请书经同行专家初审后,递交学术委员会评审,并经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批准后,接受申请人作为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工作,并根据当年的经费情况对获资助的基金课题给予资助。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彭科峰
    电 话:029-87080062
    传 真:029-87080062
    E-mail: pengkefeng123@126.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楼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712100

 

    附件: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doc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 返回 】 【 关闭 】 【 打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