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 2017年12月9日 第A04版
近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我省六位科学家入选。
我省新当选院士长期以来扎根陕西,他们崇尚科学、潜心学问、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勤不倦,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积极探索作出突出贡献。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聚焦两院院士”栏目,展示院士们的风采。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发布名单,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我国植保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榜上有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在参加完院士颁证仪式当晚,康振生就返回杨凌,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开始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研究。
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康振生率领团队潜心致力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的研究。他曾两次出国留学访问,不为国外给他提供的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所动,毅然回到了黄土地。
据了解,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在一般流行年份,这种病害可使小麦减产10%-20%,在特大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6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这种病害主要是真菌在小麦生长体之间进行无性繁殖的结果。如何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成为摆在全球农业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经过不懈的研究,康振生破解了这个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在小麦和野生灌木小檗上转主寄生完成生活史和病害循环,更新了真菌基础生物学知识体系和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理论体系;揭示了小檗在条锈菌毒性变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变异规律,破解了我国西北“越夏易变区”成为条锈菌新小种策源地的谜团;提出了不同生态区条锈病分区治理策略,研发了针对性的病害防控技术,创建了我国条锈病“越夏易变区”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防病效果显著,保障了我国小麦的生产安全。 “
该下地的还要下地,该到生产一线到生产一线,因为我的责任就是要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做好小麦病害的检测、预警、防治以及关键技术的开发,我想这也是我一辈子最感兴趣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中国人的手里,而且饭碗里头必须是我们的产品。”康振生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仍旧要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做好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时代给我们创造这么一个平台,才使我们能够有机会。今后的任务,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要把后边的年轻人培养好,使得我们的农业科技,真正的由过去的跟跑并跑进入领跑阶段。”康振生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anqin.com/sqdsb/20171209/m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from=singlemessage#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