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佰利

  冯佰利,男,1966年12月生,陕西耀县人,博士,教授。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致力于糜子、荞麦、食用豆等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植保研究室主任;陕西省农学会小杂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2. 研究方向

  作物高效栽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3. 开设课程

  致力于《作物栽培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资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农事操作》、《植物资源学》、《植物生产学》、《农业推广学》、《植物资源调查》、《植物化学》、《植物多样性分析》、《学科导论》、《科研基本方法》等课程教学,为博、硕士研究生讲授《作物学进展》、《植物资源开发理论与技术专题》、《植物资源学》、《植物安全生产》等课程。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3名。

  4. 学术成果(省级以上)

  1990年以来致力于糜子、荞麦、食用豆等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荞麦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及黄酮性状的遗传研究(31071472),干旱条件下糜子高产群体结构、生理性状及微气象特征研究(31371529),陕西省项目-陕北特色杂粮生产技术示范(2009K03-03)、绿豆、小豆、杂豆新品种引进、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010204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2009-2012)等,参加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1998至今),科技部荞麦、豆类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6BAD02B06、2006BAD02B08),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09-2013),农业部行业计划(200903007、200903008),科技部863计划(2006AA100201),农业部杂粮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跟踪研究(2006至今),陕西省小杂粮产业体系(2009-2010)等。

  参与选育苦荞新品种西农9920、西农9909、西农9940,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小黑芸豆、紫圆芸豆、大红芸豆、小红芸豆等,豌豆新品种西豌1号,绿豆新品种西绿1号,草豌豆品种西选1号,苜蓿新品种西农9707等。

  主编、参编《中国黄米食品》、《中国小杂粮》、《主要农作物起源与发展》、《中国旱地农业》、《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第一届国际糜子会议论文集》、《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论文集》、《糜子》、《农业推广学》、《科学研究方法》、《作物学》、《作物栽培学各论》、《榆林小杂粮》、《宁夏小杂粮》等教材和著作;在《Physiol Plant》、《生态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参与创建中国小杂粮网站(www.mgcic.com)。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旱地小杂粮优质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010年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第3位);陕西省小杂粮优质高产技术示范推广2009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第2位);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2002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3位);五十万亩脱毒马铃薯丰产示范田建设2004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第5位);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创建及其应用研究2006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位);高黄酮苦荞功能产品研发2005年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农业推广学》精品课程200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第1位);美国苜蓿3号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2008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2位)。获新型实用专利2项。

  5.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82889(办)

  Email: 7012766@163.com,fengbaili@nwsuaf.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