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我室召开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精神座谈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次数: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实验室第一时间向朱有勇院士致电表示祝贺并向云南农业大学发去贺信。12月3日,为深入学习 “时代楷模”精神,实验室召开座谈会,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学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座谈会并畅谈学习体会。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谈到,朱有勇院士五年来奋斗于脱贫攻坚第一线,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个人工作的核心点,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办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有朱有勇院士这种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让科研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特聘教授韦革宏表示,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全校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际,我们应当牢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瞄准学科前沿,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谱写实验室新时代“顶天”和“立地”的新篇章。

“973”首席科学家黄丽丽谈到,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获得了农民的信任;他又将农民变成自己,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朱院士的事迹充分表明,科学家只有与人民走得更近、与广大土地走得更深,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沈锡辉表示,以前做科研时只想着做了实验,发表了文章,但科研工作很难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朱院士的事迹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指出了一个方向,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里,要真正走出去,尤其我们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要走到农村里面去,这样才真正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跟农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青年****王晓杰谈到,朱院士是植物病理届的泰斗,对植物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让我有三点体会,一是思想脱贫,考察调研要抓住问题;二是针对问题能够应用到百姓身上,帮助百姓致富;三是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全心全意投入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中。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管清美表示,我在一次项目评审时认识了朱院士,他给人的一种谦逊、平易近人的感觉。通过观看报道我了解到朱院士的事迹,他五年来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村土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努力的方向。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慧泉谈到,曾经听过朱院士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对所做的科研非常的热爱,而且整个讲的过程中会充满了激情。朱院士曾经研究土豆,目前又通过三七帮助农民致富,很难想象一位功成名就的院士在60余岁时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贫困农民当中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样扎根大地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朝阳谈道,要学习朱有勇院士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发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水平,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标志性科研成果,着力提升实验室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验室2020年评估打下良好基础,为“双一流”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努力工作!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吉万全教授表示,朱院士作为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为人处世接地气,研究生产结合实际。通过他的事迹我们能看到,他的志向贵在能够立地,立在农民的需求上,成果展现在农民的笑脸上。结合我们实验室,在学科研究上一定要落地生根,与农民的需求一定要紧密结合。

实验室副主任胡银岗教授谈到,作为农业学科的教授,虽然我们经常走进田地,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可能都在想着怎么教书,怎么样去做自己的研究,和农村的实际差的还是比较远。朱院士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未来我将更多走到农村去,将个人所做的研究与农民的需求和发展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民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胡小平教授表示,在我为李振岐院士担任秘书期间便与朱院士有接触,他在留学归国后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了解基层农民的疾苦,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作为个人的奋斗方向,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学科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三农”问题中,这是真正的时代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郭军教授谈到,朱院士具有大局意识,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做出人生抉择。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在本可以享受人生的时间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应当学习朱院士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从实际的出发,从产业上出发,真正为旱区做出贡献。

韩德俊教授表示,朱院士不仅能顶天,还能立地,在扶贫、脱贫攻坚做了很多踏实务实的工作,给农民解决实际的疾苦,解决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他是真正热爱着农民、关心着农业问题的人,他让“脱贫”与“致富”同时有了加速度。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中,要把朱院士的优秀事迹发扬光大。

青年科研人员赵晶副研究员谈到,2012年的时候,朱院士来学校做了一次报告,我当时深受感触,因为他当时便发现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调控来控制植物病虫害。后来通过他的讲解,我才发现他能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是真真正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我们要学习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的精神。

青年科研人员聂小军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院士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幸福种在农民的心坎上。朱院士的事迹让我重新考虑如何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个人的需求和国家的需求能够结合起来。他让时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释放出强大能量,铺就群众致富路。

高级实验师简利茹谈到,作为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将努力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加强在实验方法和功能开发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b3b16797902841a19e458c7225e3c50e.jpg